如何提高肺癌(非小細胞癌)治癒率”之臨床報告
腫瘤治療中心蘇志中主任
前言:
近年來台灣地區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,有快速上升的趨勢,所以解決此難題的方法變得非常重要,而癌症治療的三大方式,即手術、化學藥物治療及放射線治療,均可隨時的使用於各類患者。目前手術之方式進展有限,且70﹪之病患診斷時,即無法切除(第ⅢB期以上)。近年來最大的進步是化學治療【由含鉑(Cisplatin),進步到健擇(Gemzar)及滅癌平(Navelbine),甚至到克癌易(Docetaxel)及淨癌順(Paclitaxel)】及放射線治療【由傳統放射治療進步到三度空間順行治療(3DCRT)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(IMRT)】,但如何提供病患最佳的治療方式,仍有爭議。
內容:
此篇報告仍針對仁愛醫院腫瘤治療中心的100例非小細胞癌病患之後的心得報告及結果分析。
病患轉至本科通常為不以手術為治療手段之情況,而又可分為兩大類: 其一為無法切除之腫瘤(通常≧ⅢB期),即腫瘤侵犯縱隔腔、心臟、大血管、氣管,食道或脊椎骨,腫瘤造成肋膜或心包膜積水,淋巴腺轉移涵蓋對側肺門或縱隔腔及鎖骨上窩,或臨床檢查已發現遠處轉移(骨、肝、腦);其二為無法手術者,通常為年齡過大(≧65歲),或其他重大疾病患者,如:糖尿病、高血壓及中風者,或肺功能不佳者(即FEV1<1.2L),本科所使用的方法為化學治療合併三度空間順形放射治療,而所謂三度空間順形治療,即可使放射劑量集中於腫瘤部位(如:圖一),相較於傳統放射治療(如圖二),更能減少正常組織之傷害,在治療後,留存較佳肺功能。此種治療並不會造成肺部之明顯缺損,只會殘留部分纖維化變化(如:圖三&四)。
![]() |
![]() |
(圖一) 三度空間順形治療 |
(圖二) 傳統放射治療 |
結果:
所有病患之兩年存活率為42﹪,存活時間95﹪以上可從事正常之活動,而治療失敗之主要原因為遠端轉移,(如:骨、肝、腦)而造成器官衰竭。
69歲,女性,腺癌(第ⅢA期)
|
|
![]() |
![]() |
治療前(腫瘤) |
治療後纖維化 |
68歲,男性,腺癌(第Ⅱ期) |
|
![]() |
![]() |
治療前(腫瘤) |
治療後纖維化 |
討論:
雖然醫學的進步日新月異,且新藥推陳出新,但到底何種治療方式是最好的,目前仍有爭議,但可以的確定的是,早期腫瘤仍以手術為主,而晚期無法手術者,仍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為主,本中心之經驗,尤以合併治療為佳,可得到較佳之局部控制率及較長的存活時間,較一般單獨療法為佳,相信再加上本科新裝設之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之後,治療結果將會明顯提高。